理想哲学课的几个原因

点击数:233 | 发布时间:2025-08-14 | 来源:www.yipinnv.com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1422(2016)06|0123|03

    对于哲学教学,纵览多年来高校和中学教师的经验探索,大伙都无非是从教学内容、教学办法、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剖析,笔者觉得,如此的探讨意义不大。由于经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笔者对这个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和考虑,自觉已经找到了这个疑惑多年的问题的答案:即哲学解决的是心的问题,所以哲学课的成功与否,主要还是取决于人的原因,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心灵状况,然后才是其他原因,反观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这个结论是经得起推敲的。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有关的探讨。

    1、教师原因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要活得了解。而要活得了解,就需要用我们的头脑去考虑世界和生活的根本问题。所以哲学在本质上讲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体验,或者说它是源于体验的一种学问。而喜欢哲学的一定是对生活有较强感受力和好奇心的人,对世界惊奇,对生活困惑。由于只有如此的人才可能自觉地用我们的双眼去“观”世界“观”生活、用我们的头脑去悟世界、悟生活。那样,怎么样“观”怎么样“悟”?从哲学家都是自学成才的这一事实来看,学习哲学即学习考虑世界与生活的基本问题,最好的渠道是自学、独立考虑。但对于新手来讲,基础知识最好有教师的引导。哪种教师可以把学生引向哲学考虑?是理论功底扎实哲学原理背得滚瓜烂熟的教师?是能非常机灵地应付人情世故的教师?是讲故事生动有趣的教师?还是讲道理头头是道的教师?其实这类都不对。

    哲学教师最本质的条件就是他需要是心智活泼且热爱智慧的人。唯有如此热爱真理、不断探索规律性的东西、对生活有着深刻体验和独特理解的教师,才会有开放的心灵,才能在课堂上把自己怎么样感受生活、理解生活,怎么样探索规律呈现给学生,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直接感觉到教师的头脑在考虑那些问题,有的什么不一样的思路,通过如此的学习,唤醒其对心中原本就存在的类似的问题的考虑,从而掌握怎么样去领悟生活的真谛。由于只有体验可以唤醒体验,唯有心灵可以触动心灵。这也是教育的一个小小奥秘。因此,哲学教师第一需要是自己思想的主人,并能把思想的乐趣传递给学生,引领他们初步领悟到哲学的魔力。他需要是一个内心丰富且有力的人,让学生接近他就相信哲学绝对不是枯燥乏味的东西;他也需要是一个淡定独立不随波逐流的人,不是记诵一些现成的原理,不是拿着其他人编的现成教程来给学生上课,而是有我们的教学素材,那其中势必要贯穿他一个人的独特见解和独立考虑;他的讲课可能不是要让学生同意他的见解,而是在于让学生遭到他的感染,思想一直处于探索的状况,开始掌握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

    那样,哪种教师不合适上哲学课?第一是太年轻的教师。由于年轻,生活还没有给他太多困惑的机会,也就没了太多的生活体验,没办法用我们的体验唤醒学生的体验,当然那些自小就会独立考虑的例外。所以,跟现在很多学科呼唤革新型的年轻教师不同,哲学教学需要的正是有肯定年龄、擅长体验生活的教师;第二是太精明的人。这里的精明人是指擅长投机取巧的人。由于哲学不仅仅是办法论,它更要紧的是对于世界生活根本问题的考虑。而精明人总是撇开根本问题,只不过琢磨用哪种办法去解决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所以精明人做事最后总是本末倒置,与哲学无缘,甚至相背而行。大概还由于精明人对生活不感到困惑,只须对生活没困惑,哲学就无从开始。所以越精明,其实离哲学就越远。第三,就是不会独立考虑的人。哲学不是教条,没办法人云亦云。哲学上的根本问题,譬如世界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原本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哲学思辨的用处,是在于叫人有一个最好的心态,而不是获得一个最后答案。哲学本来就是要教人掌握考虑,而不会独立考虑的教师只能给学生一种教条式的、照本宣科的哲学教学,这恰恰培养了学生一个不喜欢考虑的习惯。

    2、学生原因

    有了适合的教师,成功的哲学课堂还不能离开一群喜欢学哲学又合适学哲学的学生。唯有如此的学生的心灵,才能与教师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每一个人活在世上,都需要哲学,由于日常大家随时都面临选择和决定,也会遭遇困难和挫折,也都有疑惑,这类时候最需要的是自己内在力量的支持。这种力量源于哲学考虑,即对生活根本道理的考虑。什么年龄的学生会喜欢学习哲学?国内学者用问卷法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个体生活观的进步过程是在少年期开始萌芽,到高中阶段的年轻人期得以飞速进步,在大学阶段达到形成的高峰,并逐步走向稳定和成熟。高中阶段即高中生和中职生中的大多数人已经会常常考虑生活问题,哲学课对于他们来讲是当令的精神食粮。

    那样哪类学生群体比较适合学哲学?第一大家来剖析一下学习哲学的可能性。自古希腊中期始,哲学家们就一直称人为理性动物,或者说,人在本质上是倾向于哲学的动物。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人在本质上是喜好哲学的。”另外由于哲学来自于好奇(柏拉图曾言:哲学始于惊疑),而好奇心是人类的几乎与生俱来的天性。因此可以说,人类的天性中包括着哲学的潜能,每人都合适学哲学。那样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可以开始学哲学?现代儿童心理学家们发现:青少年儿童是学习哲学的黄金时期,五至十岁的孩子已经具备初步的哲学思维能力,并具备强烈的哲学探究兴趣。有人对少儿的哲学探究兴趣和哲学思维能力做过专门考察(如现代美利坚哲学教授马修斯的《哲学与幼童》),发现孩子们哲学方面的兴趣和能力来自于他们对万事万物的无时不有些和无处不在的好奇,由于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和生活,什么都要问,其中很多如“我从哪儿来”、“为何要学习”等问题都是真的哲学性质的。但,因为年龄尚小,初中及以前阶段的孩子,好奇心虽然强烈,理性思维的能力毕竟还弱,不合适正式学习哲学。最适合正式开始学习哲学的是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孩子,特别是高中阶段的,由于他们的理性开始觉醒,生命的成长不断地让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发现,看世界有了新的视角,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于是他们困惑,也喜欢考虑。也由于他们没那样多的利欲和俗见遮蔽心智,不会那样急于求成,大家就很容易回到本质来跟他们探讨世界与生活。但高中生为了应对考试任务,他们需要把哲学原理当做常识来学习和背诵,那是非常枯燥的。因此非常难领悟到真的的哲学,也没办法从中享受考虑的快乐。 如此看来,中职生好像成了比较适合学习哲学的群体,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可以印证这一点,笔者没把哲学课的定义原理当做常识需要学生背诵,在没考试重压的状况下,学生快乐地体验着考虑和解惑的乐趣。可惜有太多的教师误解了,觉得中职生年龄小,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都不够领悟哲学,于是遗憾地错过了与学生一块考虑讨论世界与生活真相的最好机会,甚至挫伤了学生自发的哲学兴趣。

    3、其他原因

    有了适合的教与学的主体,大家才有必要讨论教学中的其他原因。第一是教学办法。目前很多教师为了追求革新,一直在教学形式的新颖、课堂氛围的活跃上下功夫,硬是使用各种如游戏、小品表演等跟哲学学习无关的教学办法,那是没办法达到教学目的的。哲学是教人考虑的,是对世界生活根本问题和基本规律的考虑,考虑是心的能力,那就需要排除其他活动的干扰专门练习这颗心,即是静思。那样怎么样让学生掌握考虑?激疑。就是说,无论是哲学原理本身的讲解,还是故事情节的设计,都要处处激起学生的惊疑。由于哲学始于惊疑,没惊疑,哲学体验没办法开始。只有在解疑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的体验到解惑和考虑的乐趣,才真的地走向哲学。

    教学实践中笔者用的比较多的激疑办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很多教师对启发式教学法是有误解的,觉得多提问就是启发,其实不然。在哲学教学中,笔者一般讲完定义原理之后,会设计一些跟学生生活息息有关的问题,让他们从刚刚说过的原理受启发,考虑身边的事情,从而走向哲学考虑,教学成效非常不错。

    第二是教学内容。前面提到,教学中要设计好引起学生惊疑的故事情节,因此故事是笔者课堂教学中要紧的内容,也是笔者课堂的一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故事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文学故事的目的,故故事都有哲学功能,经典的故事是作者对某一现象、事件、本质的怎么看在思想上的结晶和升华,它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或充满音乐美、意境美的语言,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明确地向学生展示了某个哲学原理和定义,使学生在原有理解力水平的基础上,在趣味盎然、通俗易懂的解说中,思想得以升华,情感觉到激荡,观念得以转化。另外,故事也给学生一种文学美的享受,给哲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笔者常见的故事有经典寓言故事、小说、历史故事,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常识视线,促进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还有益于培养学生从多维视角综合剖析问题的能力,非常自然地向学生展示了文、史、哲三者的逻辑关系,有益于学生常识的融会贯通,深化了素质教育。

    还有就是教程。学生开始学习哲学,教师就是活的教程,可视也可听,假如教师能向学生展示考虑的力量和魔力,那样这种活教程会成功把学生带进哲学之门。但无论教师这活教程合格与否,学生都需要有哲学的启蒙书即教程,这种启蒙书需要是某个作者的思想的直接展示,而不是转述其他人看法的教科书。哲学家周国平说过,要真的领悟哲学是什么,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大哲学家的原著。他还说,哲学系学生的唯一教程就是哲学家的原著。哲学原著比较深奥,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孩子,不是常见能了解的。笔者觉得,中职学校的哲学教程,需要是对哲学有技巧的人对定义原理及其应用做一些简洁明确的表达而整理成的通俗读本,它应该能直接表现出作者本人对马哲原理的理解并用以剖析身边的事物,以心灵触碰心灵;它不应该局限于哲学学科,而是打通每个精神范围,让文、史、中西哲学、日常的问题通通纳入学生的视线,当然最后是要突出哲学的爱智慧的魔力;它需要图文并茂,深深吸引青少年,并处处激起他们的惊疑。如此一来,假如哲学教师合格,在课堂上学得意犹未尽的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阅读教程回味哲理,假如教师不合格,没办法让学生从其身上感受考虑的乐趣,那样还有得弥补,那就是通过阅读教程遭到启蒙,一样可以慢慢地挨近哲学。

    目前很多学校的哲学课教学都偏离了哲学的本质,笔者期望能通过本文澄清大伙对哲学与哲学教学的常见误解,进而对哲学教学做一些必要的改革,恢复它之为“哲”的本来面目和“科学中的科学”的最高地位,让更广大的年轻人学生的生活尽快走上哲思的道路。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